近日,随着六集文献纪录片《新华书店》在央视的热映,使全国观众和读者对新华书店80年的厚重历史有了重新认识,也唤醒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对阅读 · 求知 · 成长的集体记忆。
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北京伯璟文化传播公司创作团队,是一群有思想、有梦想、有热情、对工作专注而敬业的年轻人。他们在拍摄制作《新华书店》纪录片的过程中,一边竭尽全力地工作着、创作着,一边也被新华书店的历史和“新华精神”深深感染着。可以说,他们不仅拍摄了一部《新华书店》,也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融入了新华书店。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让我们听一听这个年轻团队拍摄《新华书店》的感言,体会他们对新华书店的一份眷恋与热爱。
在完成这部影片,掩卷沉思的时候,我真的希望他可以带观众回到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日日与书为伴,靠在新华书店书柜旁的一个个周末午后,在我们的回忆中,新华书店是温暖的,它包容所有的读者,所有对文字和知识敬畏的人们。在新华书店,在字里行间,我们始终可以得到心灵的慰藉与灵魂的解脱,这是我们对于新华书店难以割舍的情感,我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此次创作之中,真心希望新华书店可以越来越好,也真心希望阅读可以再次成为人们的习惯。

拍这部片子的意义不在于客户的满意或赞赏,更重要的是希望能重新唤醒人们的读书热情。对我来说,这是工作,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

片里、片外;清醒、糊涂;过往、当下;做人、做事、做梦也要抱着新华书店最浪漫纯粹的精神——勿忘初心。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通过这次《新华书店》的拍摄,让我知道今时今日读书之不易,让我重拾读书的乐趣。

突然想起了第一次走进新华书店时的情景。一晃,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刚刚九岁,小学三年级,读书全靠认半边字,连蒙带猜。第一次推开书店玻璃门的那一刻,心里很胆怯,因为知道自己只是去看书的,并没钱买书。但书店的阿姨并没有赶人。后来,便一去一整天,一站一整天。从《安徒生童话》到《基督山伯爵》,从儿童区到成人区,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假如没有新华书店,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是看着新华书店的书长大的,也是被新华书店的阿姨和叔叔看着长大的。我现在都还记得他们的样子,以及他们看着我的样子。所以,有些念想有些缘分,想来在那时便已结下了?只是九岁时的我,绝对想不到二十年后的自己会参与一部名叫《新华书店》的纪录片。

对于具备非宏大叙事特质、切入口更加个人化的新华书店来说,在剪辑上如何塑造那些对观众来说籍籍无名,而对新华书店却贡献良多的人物,是令新华书店更具人格 ,进而唤起每个观众心中那些与书店间之独特姻缘和回忆的最紧要课题。

看着过去80年人们如何渴求知识,新华人又是如何满足他们渴求,这令人为之动容。

新华书店其实是一个空间的概念,这是一个有历史厚度的空间,也是一个充满情感的空间,如何让画面去展现这样的空间,是我的挑战。


很高兴这次和大家一起完成本片的拍摄,期待这个年青的团队以后诞生更多的优秀作品。


很荣幸参与了新华书店的拍摄,拍摄过程中学习到了很多,了解了新华书店八十年的辉煌……感触在那个没有手机的日子里,人们也是有乐趣的!
